近年来,印度军方频频高调宣布打造现代化陆军的宏伟蓝图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计划采购数千辆新型战车以替换老旧装备。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曾被宣传为印度陆军转型的关键举措,旨在提升其机械化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。现实却与豪言壮语形成鲜明对比——截至目前,实际落实的采购数量不足计划的一成,暴露出印度国防采购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。
印度陆军装备现代化进程长期受限于多重因素。官僚体系的低效与繁文缛节严重拖延采购流程。一项装备从需求提出到最终交付,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审批、招标和测试环节,其间还可能因程序争议而陷入法律纠纷。预算分配与实际需求脱节。印度国防预算虽连年增长,但受通胀、人员开支等因素挤压,用于新装备采购的资金时常捉襟见肘。本土军工能力不足与过度依赖进口的矛盾也制约着计划实施。印度曾强调“印度制造”战略,但国内军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高技术装备的大规模生产需求,而国际采购又面临价格高昂、技术转让障碍等问题。
这一困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印度陆军主力装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。据估计,印军现役坦克中约半数已超服役年限,故障频发且维护成本攀升。与此同时,周边国家陆军现代化进程加速,进一步凸显印军的装备劣势。尽管军方高层多次呼吁加快采购,但缺乏系统性改革使得问题难以根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国防采购暴露出的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现象并非孤例。从战斗机到火炮,多项重大军购项目都曾经历类似命运:高调宣布、艰难推进、大幅缩水。这反映出印度在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上,亟需解决体制机制改革与战略规划协调的核心矛盾。未来,若不能有效精简采购流程、优化资源配置、提升本土军工实力,即便再响亮的宣言,恐仍难逃“雨点小”的结局。